失眠是第二常見的心理疾病,然而我們對其潛在神經生物機制的理解仍然有限。最近的一篇綜述文章探討了失眠的定義和患病率,並研究了它在24小時內的主觀和客觀特徵。接下來,該綜述文章廣泛探討了發展失眠的易感性受到基因變異、早期生活壓力、重大生活事件以及腦部結構和功能的影響。失眠所帶來的明顯心理健康風險進一步支持了這些綜述的結論,即易感性發展失眠更可能存在於調節情緒和覺醒的腦部迴路中,而不是涉及生理節律和體內平衡的迴路中。最後,研究者提出了一個可測試的模型。該模型認為,在易感性發展失眠的人群中,藍斑核對情感網絡和相關迴路的敏感性更高,甚至在快速動眼睡眠期間也應該是安靜睡眠的時候。這種易感性可能引發一個惡性循環,導致對壓力的過夜適應不足,進而積聚過度覺醒,進一步影響休息良好的睡眠,並增加其他心理健康不良的風險。敏感的腦部迴路可能被主觀地感受為「sleeping with one eye open 」。這一提出的模型為進行新的干預研究和動物研究提供了可能性,從而加快了對失眠的神經科學研究的啟動,這對於更好地治療失眠至關重要。

關鍵詞:焦慮;憂鬱;失眠;藍斑核;可塑性。


Add Headings and they will appear in your table of contents.